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94章93.老师的老师





  下午,社区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,人聚得可真齐。

  大家听说这第捌号事件,求助人竟然是艾国欣,都特别上心。

  阳光房里,老人被众星捧月一般,围在中间。

  “艾老板,听说要为您的老师过生日,您都这么博学多才,桃李满天下,那这老师的老师,肯定是个大人物吧?”喵喵好奇地问:“肯定是个,经常出现在帝都新闻里的泰斗大家啊,我能采访吗?”

  “我老师清风先生,就是个普通的大学教授,已经退休很多年了。”艾国欣微笑着望着跃跃欲试的小猴子。

  “清风先生?好风雅的名字。看来是位仙风道骨的老爷爷了?”喵喵眨眨眼睛,兴奋道。

  “猜错了,她叫谢清风,如今是个老奶奶。她是兴华大学哲学系的老师,今年八十九岁。她的丈夫是个作家,已经作古了。他们没有孩子,她就住在兴华大学的教师楼。一居室,一个人还有一只老橘猫。”

  “天啊,都快九十岁的老人了,一个人住?兴华大学对退休的老教授不是很照顾吗?”喵喵吃惊不已。

  “兴华校方曾分给清风先生三居室的大房子,但她说自己没有孩子,用不了那么大的屋子,就留给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教师吧,给退回去了,一直蜗居在老旧的一居室里。我们也担心她一个人生活不方便,想给她雇保姆,可她拒绝。我老师,她生活……很简单。每天只吃早中两餐,不过白粥,或清汤煮面,再放几根青菜而已。最近两年,她罹患了阿尔兹海默症,不太记事,我们几个学生,便轮流去照顾她。”艾国欣耐心解释着。

  “大爷爷,我能感觉到,你们很尊重清风先生。她一定是一个特别棒的班主任。”左右难得感慨的温柔笑着:“清风先生的由来,也一定有故事。不知道,我们可有幸耳闻呢?”

  “我们爱她,远远不如她爱她的学生们。她这辈子,就为教书而活着。”艾国欣眸光闪烁,似乎陷入了回忆:“你们若有耐心,我就讲讲我的老师,清风先生的故事。”

  谢清风的名字,是她父亲谢子君起的。

  源自欧阳修的《采桑子》:画楼钟动君休唱,往事无踪。聚散匆匆。今日欢娱几客同。去年绿鬓今年白,不觉衰容。明月清风。把酒何人忆谢公。

  谢子君是兴华大学的教授。虽然教物理,却也爱读古文,他与夫人育有一子一女,儿子谢明月长到十八岁,便弃笔从戎,加入到抗战洪流之中,最后壮烈殉国,一轮明月照丹心。夫人忧思深重,没多久就撒手人寰。那时,女儿谢清风不过七岁。

  1937年的夏天,七月里便像流火一般酷热难耐。此时,日寇的战火也烧到了古都帝都。三所最古老而著名的学府,包括兴华大学,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。三位老校长和众多知名教授商议,提出三校组成临时大学,并共同迁校的计划。

  为了给莘莘学子们“一张安静的书桌”,三所大学几经周折,先从帝都迁校到常沙,又从常沙迁往滇南。一路山高路远,战火硝烟,仅仅从常沙到滇南,师生还有老师的家眷,就走了将近七十天。谢子君和女儿谢清风就在其中。

  一路上,父亲背着女儿,左右手,还要各拉着一个体弱走不动路的学生。

  年幼的谢清风并不懂,为什么学生们一直都称呼谢子君,子君先生。

  父亲和学生在一起,谢子君永远是最后吃饭的人。他似乎总吃不完自己的馍馍和红薯,一定会分给吃不饱饿肚子的男学生。

  每每遇到空袭警报,文质彬彬的父亲,会不顾风度地大声吼着,让每个学生及时躲避。谢子君要确信他的每个学生都安全,才会大舒一口气,自己再找地方躲避。

  还有,为何温文尔雅的父亲,给学生讲课永远耐心而亲切,甚至还会帮他们补衣服,却因为一个学生偷拿老百姓的酸菜,狠狠抽了那孩子一个耳光。

  谢子君带着他的学生们,一路奔波。途中,他带着少年们,一起看到了很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,赤着脚,不识字,甚至还有的会抽鸦片,赌博卖儿卖女。

  这些人住在昏暗的茅棚里,吃糠咽菜勉强果腹,很多人大字不识。对于这些“天之骄子”来说,这是一次大开眼界的体验。

  谢子君每天晚上,在熄灯休息前,会听学生们讲白天的见闻。他让这些满腔热血的年轻学子们,感慨于祖国幅员之辽阔,也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和人民如此靠近。也是这样一路特殊的经历,让学生们的心灵震颤着,不少热血青年也在真正认识到百姓的苦难后,或早或晚决心走向革命的道路。

  来到滇南之后的联校生活,依然清贫而动荡。很多教授夫人,要在中学校门口支起一口大锅卖炸麻花。而老先生们,则自力更生,在自家后院开垦荒地,施肥种菜。至于谢子君,时不时帮人去写个对联,剪个喜字,来补贴家用。

  联校的学生们,也都半工半读维持学业。匮乏的物质没有磨灭年轻人的学习热情。据说,因为新校舍仅有一个图书馆,宿舍要四十人一间,甚至没有书桌。于是,学校附近两条街上的大小茶馆,从早到晚,人满为患,坐满了联大的学生。老师争分夺秒地在讲课,学生们要在频繁的日军轰炸中,一边跑警报,一边学习。谢清风就在这样的氛围中,度过了自己的童年,长成豆蔻年华的少女。

  在九年的联校学习与生活中,谢清风耳濡目染,联大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。上堂时,学生会持粉笔盒送上讲堂,退课后,给老师的热毛巾热茶还是滚烫的。也正是这样的礼遇,使得大批海归学者学成归国,哪怕冒着战乱,也愿意回到祖国任教。

  联大里算得上名师荟萃,历史国学大师更举不胜举。每个院系的每一个学科,都有举足轻重的泰斗级人物任教。而这样的教授阵容,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得上绝无仅有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将近九年时光,澎湃的岁月,沸腾的生活,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。特殊的经历,让少女谢清风暗下决心,要成为一名教师,教书育人,建设祖国。

  从滇南回到帝都,谢清风也如愿成为兴华大学的学生。毕业后留校成为了年轻的助教。三年后她成为年轻的班主任。从此之后,她的房间里除了书,还是书。她心里装着的,除了学生还是学生。

  谢子君欣慰自己的女儿,选择了为人师者的生涯。在她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的第一天,他语重心长告诉女儿: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为人师,要有三种心,耐心、爱心和责任心!”

  子君先生教了一辈子书,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,他们尊称他为子君先生。老先生作古时,除了一屋子的书,就留给女儿一幅字,“为人师者,必先正其身,方能教书育人,此乃师德之本也”。他身在四方的学生都纷纷回来悼念,老先生的遗像前,摆满了花圈与鲜花,谦谦君子,风骨一生。

  谢清风很爱父亲,她也以父亲作为自己的一生楷模。她和丈夫没有孩子,从教数十年,但,她的学生们都成了她心爱的孩子。她做班主任的时候,每天晚上,家里那间小小的屋子里,都会人满为患,她会先给需要补课的学生讲课。丈夫会做菜,便做各种馄饨给孩子们做夜宵。

  虽然谢清风的工资不算低,但她向来生活简朴,她的工资和丈夫的稿费,除了买书,就都贴补给了家境贫寒的学生做学费。每年秋天,她要买好多纯羊毛的毛线,给那些农村来的学生,织过数不清的毛衣毛裤。而她自己的毛衣,胳膊肘都磨秃了,勉强用旧毛线补上,一穿就是几十年。她也被学生们,称为清风先生。

  谢清风和丈夫,也曾在那场风暴中被自己的学生,亲手打倒。但她隐忍了,继续默默无闻写着教案。她说,总有一天,还要重新走上讲台的。十年之后,她如愿以偿。当那些犯错的学生,心生悔恨,纷纷跪在老师面前,哭泣着乞求她原谅。

  谢清风说:“学生犯错,就是我这个老师,教得不好。孩子,人不怕跌倒。只要跌倒之后,还能爬起来,有继续奔跑的勇气。”

  再后来,谢清风也退休了,她成了一个瘦瘦的白发老太太。可在学生们心中,她依旧充满了力量,时刻能指明方向。每每工作上有难题或者人生遇抉择,都想问问自己的老师清风先生。仿佛,她就是自己人生路上的那盏明灯,永远明亮。

  桂树一枝当白日,芸香三代继清风……

  “这就是我的老师,清风先生。我选择做老师,就因为看到了我的老师,这样的人。”艾国欣的笑容里,充满了敬佩与崇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