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两百九十六章、耐心(1 / 2)


大清洗结束后,沙皇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谈判中,普俄谈判很快就进入了关键时刻。

双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到了割地和赔款上。相比赔款,实际上割地还更加容易解决。

普俄争议最严重的是东西普鲁士地区,这里是容克贵族的老巢,柏林政府不敢轻易放手。

不过现在这些地区都在俄国人手中,作为战败国,普鲁士根本就没有能力收回来。

有一种“割地”叫既定事实,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暂时搁置下来,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。

容克贵族们再怎么不满,也改变不了普鲁士王国实力不济,无力收回这些地区的事实。

现在柏林政府还在争取,一方面是对列强抱有期待,指望依靠国际干涉的力量,逼迫俄国人做出让步;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政治作秀。

相比领土上的争议,赔款才是真正的难题。普俄两国现在都缺钱,谁也不肯做出让步。

沙皇政府想要尽可能多的索要战争赔款,以弥补政府的财政亏空;柏林政府的想法恰恰相反,本身自己财政就困难,根本就无力巨额赔款。

真正的矛盾出现了,并且是无法调和的那种。不管俄国人的优势有多大,柏林政府就是两个字——没钱。

柏林政府是真的没钱,不是假没钱,随便怎么弄,都榨不出油来。

不光是对俄赔款支付不起,包括欠英国人的债务柏林政府都暂停支付。

据说普鲁士财政大臣已经启程前往伦敦,似乎是要游说债主们延长债务期限,或者是接受用实物支付。

这次游说行动,注定会很艰难。普鲁士王国资源匮乏,工业技术实力有限,工商业制品竞争力有限。

就算是“实物支付”商品会有一定的折扣,但是在高质量的英国工商制品竞争下,想要销售出去也是一个难题。

单纯的“廉价”带来的竞争力还是有限,除非价格差距非常悬殊,要不然还是质量好的商品更受欢迎。

事实上,普鲁士王国自身资源不足,需要从海外进口工业原材料,工商业制品的成本就已经上去了。

唯一的优势,大概是人工便宜。遗憾的是这年头全世界的人工成本都不高,除了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,大部分行业人工成本都只是生产成本的一小部分。

事实上,柏林政府也提出了实物支付战争赔款的建议,结果被俄国代表一口回绝了。

没办法,沙皇政府现在缺的是钱,而不是工商业产品,尤其是外汇缺口非常严重。

这场战争,给俄罗斯帝国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逆差,不得不依靠外债维持平衡。

现在战争结束了,沙皇政府急需大量的外汇用来偿还债务,要不然就只能拿真金白银去填坑。

英国人没有这些压力,拿到廉价的工商业制品,还可以往殖民地倾销,债主们的钱包不会亏。

沙皇政府拿到这些东西就只能自家用,拿去市场上变现也只能是自家印刷的卢布,换不到宝贵的外汇。

俄国代表尼基塔·季托夫伸出了五根手指:“5亿神盾,这是我们的底线,不能再低了。

要知道,为了这场战争,俄罗斯帝国至少付出了三十亿神盾的军费,造成了上百亿神盾的经济损失。

这些都是你们造成的,现在我们要求的赔款数额,还不到损失的百分之四,已经非常的低了。”

没有毛病,两次普俄战争加在一起,包括镇压国内内乱的开支,沙皇政府支付的军费开销确实超过了三十亿神盾。

经济损失更不用说,波兰-立陶宛地区近乎被达成了白地,俄属西乌克兰地区被打成了废墟,两次战争给俄罗斯帝国造成的人口损失超过千万。

把这些损失全部加起来,一百亿神盾那是绰绰有余。从这方面来说,沙皇政府提出的赔款要求真的不高。

至少,他们没有向柏林政府要抚恤金。要不然这上千万人的抚恤金,卖了普鲁士王国也赔不起。

政治就是这么现实,如果柏林政府赢了,他们就是正义的,战争可以定义为:为了解放被沙皇政府奴役的少数民族而战。

国际社会会定义:波兰、立陶宛、俄属西乌克兰……这些地区都是沙皇政府强占的领土。

既然输了,那么没得说,这些地区都是俄罗斯帝国的领土,战争对这些地区的破坏,那都是在损害俄罗斯帝国的财产。

普鲁士代表吉莲-冯-麦克凯斯果断哭穷道:“伯爵阁下,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,不只是贵国在承担,我们同样也是受害者。

现在普鲁士王国民生凋零、哀鸿遍野,普通民众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,政府财政入不敷出,实在是拿不出钱来。”

“没钱”这是一个万能的理由,吉莲-冯-麦克凯斯不怕俄国人会进一步宰割普鲁士王国,现在俄国人的控制区是欧洲列强能够接受的底线。

如果沙皇政府不知足,想要一口吞下普鲁士王国,英法奥三国会让他们知道谁才是欧洲的主人。

无法吞并普鲁士王国,不等于无法灭亡普鲁士王国,俄国人只要肯付出代价,一路打到柏林去换一个政府并不难。

只不过这么一来,又要增加巨额的军费开销。战后普鲁士被打成了白地,那就一分钱的赔款都不要想了。

没有哪个理智的政府,会为了一口气,就置国家利益于不顾,尤其是俄罗斯这样的穷国,更加不能抵御金钱的魅力。

沙皇政府有多缺钱,看谈判中用选择的支付货币就知道了。

一般来说,涉及到战争赔款的时候,大家都会用本国货币支付。

选择“神盾”,而不用“卢布”支付,沙皇政府也是迫不得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