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八十八章:先帝辛秘(2 / 2)


正所谓再好的风景,也有看腻的时候,没多会工夫刘辩就感到腻了,遂带着众人又回到了屋内。

下午,灵帝派张让来唤他。

待见到刘辩时,灵帝问道:“上午怎么不见我儿?”

刘辩随口说道:“当时儿臣见父皇身边围着许多人,便带着文姬他们到顶层去了。”

“哦。”

灵帝恍然,也不再追问,毕竟他也知道眼前这个儿子其实颇有个性,不喜欢像其他人那样来奉承他——倘若灵帝不喜刘辩,多半会觉得儿子生性凉薄,但如今他喜欢地紧,反而很欣赏这种行为。

而在父子二人闲聊之际,张让也已吩咐人摆上了棋盘,供这对父子下棋取乐。

期间,灵帝也告知了刘辩这次的行程,果然是坐船至平原,然后走陆路至河间。

“……介时我等在平原住一晚,顺便见见平原王。”

灵帝一边下棋,一边随口说道。

“平原王?”刘辩听得一愣。

“啊。”灵帝随口解释道:“此人乃是桓帝之弟,论辈分,朕也得唤他一声叔父,你就得喊叔公了。”

“哦。”

刘辩应了一声,后知后觉的想起,似乎历史上刘备就当过平原相。

顺便一提,似这类册封诸侯国的国相,名义上是协助各诸侯王管理诸侯国,但实际上诸侯王对封国并无直接控制权,国相其实就相当于太守。

当然了,这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,关键还是要看中央本身实力硬不硬,若是碰到一个作风强硬的诸侯王悍然干涉国相,朝廷也拿他没有办法。

比如陈王刘宠,就是一个作风强势的诸侯王。

不过这位诸侯王对汉室十分忠心,在刘辩心中的评价与幽州刺史刘虞、兖州刺史刘岱一个级别,奈何这三位在历史上的结局都不太好:刘虞被公孙瓒所杀,刘宠被袁术所杀,刘岱最窝囊,居然被复起的青州黄巾所杀。

刘辩正感慨着,却见灵帝随口说起了平原王刘硕、桓帝以及他们这一支的关系:“……桓帝与朕,虽非直系,但其实都出自河间孝王(刘开)一支,河间孝王生蠡吾侯刘翼,便是桓帝生父,桓帝未继承大位前,便沿袭的其父蠡吾侯之爵,而朕沿袭的是解渎亭侯,爵位次他一等,因此论辈分,桓帝其实是朕的堂叔。”

刘辩当初不曾刻意去关注桓帝与灵帝的关系,如今听灵帝一说,他才知道原来汉桓帝是灵帝的堂叔。

见此,刘辩好奇问道:“那孝质帝呢?莫非亦是我河间一支?”

他口中的孝质帝,即被跋扈外戚梁冀毒死的九岁皇帝。

灵帝听罢摇摇头道:“质帝倒不是,他是渤海孝王刘鸿一支……”

稍一停顿,感慨道:“渤海孝王就只生有质帝一子,还来不及欢喜其子被迎为天子,不曾想却遭梁冀毒手,更有甚者,渤海孝王当时不敢有丝毫怨恨,次年便郁郁而终,随其子而去。我听人说桓帝曾评价过,称质帝聪敏早茂,能识梁季之奸,可惜聪颖而不善韬晦,遂为梁季所害……”

说到这里,他忽然问刘辩道:“我儿觉得桓帝如何?”

昏君呗,还能作何评价?

刘辩心底泛起一个念头,嘴上却说道:“儿臣不敢妄言先帝。”

见此,灵帝微微一笑,自顾自说道:“世人都说桓帝昏庸,朕却不觉得,若桓帝昏昧,他能除掉梁冀?这些都是党人对桓帝的污蔑……可笑那群士人,梁冀在世时,一个个都不敢冒头,等到梁冀被诛,就全冒出来了,相互标榜、结党营私、诽谤朝廷,故桓帝才下令捕杀这些结党之人。……相比之下,桓帝当时的处境比朕继位时愈发恶劣,不过朕继位时那会儿也不轻松……”

或许是闲着无事,又或者有别的用意,灵帝向刘辩讲述了他当时的处境,内有曹节、王甫仗他名义恣意妄为,外有大将军窦武试图铲除一干宦官,或有效仿梁冀之意,所幸当时张让回到了宫内。

此时刘辩才得知,原来张让也是桓帝时期的宦官,而且十分受宠,只不过当时尚未因为王甫之死而引起宫内宦官对士人的同仇敌忾,他们彼此亦相互攻讦,张让也因受宠而遭到诬陷,被诬与桓帝有断袖之谊,被当时的皇后窦妙逐离,直到桓帝驾崩、灵帝继位,才得以返回宫内。

可即便是回到雒阳汉宫,张让当时在宫内也已沦为边缘人物,于是乎,一个年幼的傀儡天子与一个处于边缘的宦官一拍即合,开始谋划夺权。

在张让的建议下,灵帝一边学桓帝韬光养晦,一边结纳当时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的赵忠等人,暗中积蓄力量。

主仆几人先是等到了曹节带人诛杀窦武,随后又熬死曹节等桓帝时期的老宦官,等到宫内宦官势力逐渐以张让、赵忠等人为首时,灵帝也终于真正地拿回了天子的权柄。

听完这些辛秘,纵使是刘辩也必须承认,桓帝、灵帝虽沉迷酒色,在私德上有亏,但确实并非十足的昏君,相反都颇有抱负,可惜外戚、尤其是士人的沉冗太过于根深蒂固,以至于皇权受到掣肘。

见此,刘辩思忖一番,从怀中取出了曹操的那封书信。